0%

《走出幻灭》——重构我们的幻想世界

0、抑郁的千禧一代

据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估算,我国抑郁症患者将近5400万,占到我国总人口数的4.2%,相当于1000个人里面就有4个抑郁症患者。抑郁已经成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10亿人正在遭受精神障碍困扰,每40秒就有一人因自杀而失去生命,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自杀人数占全球自杀人数的77%,每年由于抑郁导致的死亡仅次于癌症,成为第二大死亡原因。并且这个趋势在千禧一代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孤独、情感因素、经济压力、职场倦怠等因素导致的抑郁和绝望使这一代人饱受折磨。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进步的步伐超过了我们对其的理解速度,社会的飞速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贫困”,我们大多数的时间交给了工作、即时通讯软件和让人痴迷的短视频,于是我们也变得越来越封闭、孤独,在面对挫折、打击的时候也越来越不堪一击。导致我们抑郁情绪的因素在不断的增加,但是我们能的抵抗力却变得越来越弱了。

抑郁也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可怕和复杂——抑郁并不是生命力的终结者,凭借自己的力量也可以走出抑郁。

1、什么是抑郁?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抑郁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创伤,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和理解导致创伤的因素,才能更好的治愈它。作者在书中是这样定义抑郁的:“抑郁症是人们对痛失幻想世界的反应,是从无比脆弱的情绪状态中、从充斥着幻想的存在形式中,过渡到真正病态的情绪状态,是突然被迫清空所有幻想造成的反应”“简而言之,抑郁症是幻想破灭导致的伤心欲绝。”

抑郁症有哪些特征呢?DSM-5提到抑郁症诊断标准可以参考以下9条症状:

  • 抑郁心境或悲伤
  • 对于曾经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或愉悦
  • 突然或最近体重增加、体重减轻或食欲改变
  • 失眠或嗜睡
  • 感到不安、烦躁或言语和运动迟缓
  • 疲乏或失去能量
  • 感到无价值或内疚
  • 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决定
  • 经常想到死亡或轻生,计划轻生或企图轻生

2、人人都可能抑郁吗?

成年人的抑郁大多源自童年的创伤,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具有抑郁倾向的人在十六岁之前,都受过强烈的心理创伤。它们会在我们脑海中无意识的隐藏起来,当我们成年后再次遭遇某种打击(失去“心头好”)之后,会唤醒曾经的创伤带来抑郁。这些创伤不一定是一次明显而强烈的重创,也可能是一次次的微影响——“无论心理创伤还是情感打击,都可能会以一次突袭重创的方式,或者采取一系列“微影响”逐步侵蚀长期模式,对主体造成影响,最终应激反应以一根稻草之势压垮了高度紧绷的神经”。

有抑郁倾向的人一般具有以下性格特征:过度依赖、不知满足、执拗、过度敏感、过度自恋和焦虑

抑郁症一般会经历以下四个阶段,童年创伤是重要的根源,但是它可能是你无意识的:

但是“不是所有曾在童年时期遭受过创伤的人都会具有抑郁症倾向,不是所有具有抑郁症倾向的人都会发展成抑郁症患者”!需要满足两个情感条件才能导致抑郁症:一是对某位“被神话”的爱人强烈的依赖会导致自恋情结加深;二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对于恋爱关系维系问题上任何细小的迹象都过度敏感。这两者是密不可分且密切相关的。

精神分析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标志来判断来访者是否患有抑郁症:

1)患者是否遭受童年创伤

2)近期是否遭受了至亲的“无端欺瞒”

3)是否承认了存在影响其生活的前期抑郁症症状的事实

3、如何干预抑郁症患者

与患者共情,让患者放下防备,讲述自己的故事,从本能出发、存粹感性的角度解读抑郁症的原因,让无意识的结果进入到意识状态,成为可以分析的抑郁成因,成为可以处理的事实。

不要和他们讨论动机和诱因等问题,我们只需要解开其心结即可。我们不要深究其怨言或挥之不去的病态想法;允许他们去埋怨,尊重他们,倾听他们所说的话,不要反驳他们;建议他们多讲讲小时候的事情,甚至可以带家里的老照片过来分享;要出其不意,引导他们谈一谈过往的某些细节或现在的生活状态。

把患者重要的经历,也是导致他最终患上抑郁症的事件的时间线,在纸上画出来。我们在干预过程中“作画”的好处在于,借此促使抑郁症患者这样一个“不作为”的患者去“作为”。当回到家后,他们会对这幅画进行修改和补充,在不知不觉中对自己的过往产生兴趣,从而促使他们告知精神分析师他自己的新发现。


不要离开幻想,一旦幻想消失,你也许可以继续安在,但生活将从此和你无缘。——马克·吐温

幻想是一种预感、一种内在的期待。对于我们来说,幻想是必不可少的。它让我们产生期待,并推动我们努力前行。我们始终坚定耐心的朝着我们的幻想砥砺前行,不断的寻找幸福,并在寻找的过程中因为自己所拥有的、所成就的以及所处的状态而感到幸福。但是当我们幻想的内在变成一种挥之不去的过度理想化的自我时,它就变成了一种病理性的表现。这种病理性的表现因为创伤后的恐惧而产生。找到这些恐惧的根源、审视我们的过往,摧毁这些虚构的意识,重建一个健康的理想化自我的幻想。回过头来你会发现,这是回顾自我、了解自我并接受自我的一次学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