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你经历的终将成为你的智慧——《你经历了什么?》

我们总是关注“你怎么了”,而很少去关注“你经历了什么”。总是对当下你的问题来对症下药,但是心境情绪的问题需要了解过去的经历才能正确的解决问题。《你经历了什么》这本书通过脑神经科学来认识我们所面临的心境和情绪问题,不要停留在问题的表面,纠结问题的本身,我们需要去了解过去经历了什么,才能面对创伤,发现问题的本质,建立复原力,获得重建生命的机会以及创伤后的智慧。

0、什么是创伤?

“创伤”这个词或许我们会想到很多:暴力、分手、离婚、背叛、失去至亲、囚禁等等。但是有一个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创伤——忽视。其实这才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遍的创伤,特别是对于儿童有着破坏性的影响——“一个冷漠的、缺乏交流的、心不在焉的照顾者会对发育中的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广泛的、潜在的终生毒害。这个孩子长大后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够好、不配被人爱”。

特别是在当下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花了太多的时间在屏幕上来看短视频、打游戏等等,与他人的互动越来越少、质量越来越低,佩里医生将这称为“关系贫困”。甚至部分父母在带小孩时也是,把小孩交给了屏幕。而我们人类是群居动物,我们需要的是触碰和人与人之间的陪伴,需要这种亲密关系带来爱、归属感与连接。在这种关系富足的家庭中成长,有很多安全、稳定和充满支持的互动机会,才能更好的建立起连接感和复原力。

1、我们大脑的反应模式

大脑决定了我们的思考和行动,佩里医生从大脑的角度出发,去研究我们为什么会做出如此的反应。

佩里医生将大脑划分为四层结构,最上层的大脑皮质是最复杂和功能最强大的区域。大脑的最底部区域是脑干,这部分区域大概跟动物没什么区别,主要负责基本调节功能。它没有时间概念,也不会进行思考,只是活在当下,对刺激发生本能的反应。

大脑的发育会伴随我们的一生,但是人出生后最初的九个月里,大脑发育呈现爆炸性的。孩子吸收信息的速度要远超我们想象。我们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来记住那个印象深刻的场景来建立我们大脑的调节之树。所以在幼儿时期孩子接触的情绪与环境,对他的未来影响是巨大的。正如阿德勒所说“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

我们所有的感觉输入,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等,首先会进入大脑的底部区域,脑干会把接收到的信号与先前存储的经验相匹配。大多数遭遇过严重创伤的人由于长期紧张焦虑,身心常常失调。而当人的身体情感处于失调状态时,大脑信息上传常常会被卡住,让大脑皮质无法被激活,就会与脑干曾经存储的经验匹配,于是,他们无法分辨现实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周围的时间和空间,只能随着脑干的指令,根据记忆做出冲动、情绪化的失控行为。

2、我们总是在创伤中循环

佩里医生在文中解释,那些从小被忽视,被虐待的孩子,他/她形成的核心信念 是,“这个世界是混乱的,周围的人不会对我好,我不值得拥有幸福”。所以,即使他/她遇到了真心的人,也会做出一些事,去激怒对方,去主动破坏关系。

因为对他/她来说这些“好”的感觉是陌生的,他/她希望对方用他/她熟悉的方式来对待他/她。 这些在外人看来的混乱,对他/她来说反而是平静的,可预见的。“与不确定的痛苦相比,确定的痛苦会让我们感觉更好些。”这种模式会贯穿这个人的一生,如果没有意识到,没有刻意去调整,改变,还会影响到下一代。

3、如何疗愈?

时间并不是最好的良药,大脑的深处始终会记录着一切。掩盖事实、逃避过去,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成为一座囚禁我们监牢。握紧秘密的同时,秘密也会将你握紧,一直背负痛苦,你内心的羞耻感,都来自你深藏内心的秘密。我们越是否定自我,就越是无法与过去和解,而对抗过去将消耗我们巨大的能量。我们不允许自己为从前的经历悲伤,我们就注定要不断重温这些创伤。

面对我们经历的一切,大脑所建立的这些应激反应模式,本意是想对我们当时所处的环境形成保护。但是时过境迁,当环境变化之后,这些应激反应模式并不再适合当下,我们需要重塑曾经建立的这些模式,面对过去的经历,不破不立。

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是缓解当前一切情绪、心境问题的关键。找到你的‘教会之家‘——找到你的同伴,你的团体。这可以帮助你建立复原力,在创伤后得到疗愈,最终拥有创伤后的智慧,变得更加明智。
其次,去做些有节律的活动。例如在大自然中散步、运动、听听喜欢的音乐等等,一些有节奏感、有规划的事。
最后,通过认知行为的改变、信仰、建立新的价值观等,也可以让我们摆脱“低敏感”。

在某种程度上,逆境和创伤是一种礼物,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强的复原力,促使我们产生更强大的共情力,变得更有智慧。

你经历过的一切都是为你而发生。所有的时间,所有的时刻,你都在积累实力。
你一个个积累实力的时刻相乘,聚合成你的力量。
你经历的一切终将化为你的力量。

最后,由自己想到了当下很多人的“贫困”——人与人的关系连接,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屏幕,甚至与人的交流都习惯于发微信文字,而不再是电话。越来越不愿与人交流,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变得越来越弱,真正看到的人越来越少。现在这种关系的贫乏,在遭受挫折压力的时候,缓冲能力变得更弱,更容易变得emo,更难从其中复原。之前在社交平台看到一个人的签名——“重度肌肤饥渴”,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有“肌肤饥渴”吧,抚摸、拥抱能让人更具体的感受到与彼此的亲近,可以对内心有着强烈的安抚作用,其实我们内心的本质还是渴望着与人建立连接。